二字也不是白叫的,一个参谋官就是一个团队的大脑,智囊团的好坏间接决定了大事的成败。

军师在古代的时候就是军队或者地方部门官府里出谋划策的人。想想诸葛亮,就是蜀汉的“定海神针”,没有他的出谋划策,蜀汉的建立绝不会如此顺利。如果没有诸葛亮,《三国演义》也失去了几分颜色。

诸葛亮是参谋官里最出名的,说起军师,大概第一反应就是他,但是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除了诸葛亮,还有很多出色的幕僚。

早在西周的时候,就有了军师一职,是军队中的高级官职。在这之后,一直到东汉初年,军队都设有军师一职,但是这一职并不是常设。有的朝代有军师,有的朝代没有,并不是像丞相那样必不可缺的官职。

因为到了三国时期,连年征战,军师这一职就被君主倚重。像曹操那样重视贤才的人,对这些幕僚更是礼重三分,因而就有了他设立的军师祭酒一职。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三年春,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这个军师祭酒的职位是曹操专为郭嘉而设,郭嘉是曹操最为重视的幕僚,他的智慧可以与诸葛亮相比,有算无遗策之称。

曹操在车骑将军幕府内设了军师祭酒一职。在三国以前有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尊者用酒来祭祀神灵的重大事情就叫做祭酒,后来祭酒也被形容首位,曹操为幕僚特辟军师祭酒这一官职,意为首席军师。

军师祭酒的权力很大,作为军师之首,他的权力在军队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后来曹操总揽军政大权,他手下的谋士以参丞相军事相称,参军属于幕职设置,责任权力并没有明确界限,这些参军各司其职,主要是听命于他们的长官,权力并没有很大。咨议参军的地位是众参军之中最高的。

到了唐朝时期,参军已经不仅仅是军队的职务了,成为了政府部门,已经不局限于参与军事谋划,还有各种各样的管理,比如田地,户籍,都有不同的参军管理。这已经是职能部门的主管了,成为了地方官职。

我国的参谋官虽然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相应的官职,但是其实是到了东汉之后才有了相对完善,有效的参谋官体系。得益于三国时期的混战,君主重视出谋划策的贤才,促进了参谋官体系的完善。

以及在后世的朝代中不断发展,从军队中走到了朝堂,不仅仅局限于军事,还成为了地方官职,也是我国地方政策的不断完善。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官职制度紊乱。这个时候幕僚职能非常活跃,权利越来越大,职能也越来越细化。幕府制度在这个时候越来越完善。

两晋以来的参军参谋以幕职官称之,东汉时期他们发挥的作用非常显著。对幕主而言,这些幕职官就是幕僚,是幕主不经过朝廷,可以私自聘立的。这些幕职官主要是为幕主服务,发挥他们的能力来帮助幕主成大事。

幕职官是官名的统称,唐代中期以后,节度使属官节度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参谋、随军,以及观察使属官、经略使属官等等,皆为幕职官。

虽然隋唐时期有法令禁止辟幕僚制度,但这一现象还是不断延续下去。因为虽然唐代节度使幕府编制是法定的,但朝廷又承认无编制限额的惯例。所以聘用幕僚的方式多种多样,途径也被拓宽,此后一直不断完善发展。

东汉以及隋唐时期,是幕僚对幕主成大事的影响最大的时期。这个时候,幕僚对于幕主而言,不仅仅是下属,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亦师亦友。幕僚一般是有学识的读书人,幕僚用他们的智慧出谋划策,而幕主也对这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敬重。

隋唐时期,文人受到重视,许多文人都曾有过入幕的经历。他们依靠他们的才学来出谋划策,在朝廷中很受重视,比如李白,杜甫等人,就曾出入朝堂之中。

他们服务的幕主如果有建树,他们也在官场中风生水起,但是如果他们服务的幕主下马,他们也会因此受到牵连。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宋朝时期对于幕府制度的管制非常严格,由自聘改为中央聘立,大量招募贤才入朝廷,赐封官职。凡签署判官厅公事、节度观察防御团练推官、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等幕职官由中央任命。这意味着中央对地方权力的管控加强。

到了这个时期,幕府制度的权力不断被收归中央,地方的权力被不断削弱。是幕府制度发生的转折点,幕僚不再专门为幕主服务,而是为君主服务,成为了中央集权的一个象征。

清朝时期,对于官职的管束更加细化完善,这个时期中央委派的幕职制度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幕僚由中央聘立变为私自聘立。

而幕主对于幕僚的聘立更加没有拘束,这些幕僚没有特定的官位或是俸禄,他们专门为幕主服务,为幕主解忧以及出谋划策。他们的地位不像之前那样被重视。

中国古代的幕僚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完备,形成体系,这些幕僚由一开始为军事服务后来演变成为中央服务,其实是顺应历史的潮流。因为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大量出身低微的士人把入幕当做进身之路,这是幕僚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

这些幕僚为幕主的成功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一个团队中有聪明的“脑子”往往会事半功倍,这也是幕僚制度不断发展的原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